健康贵州系列报道之六十五

       从“强县级”到“强县域” ——贵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拓宽广度拓展深度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探…

       从“强县级”到“强县域”

——贵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拓宽广度拓展深度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是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自201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多项涉及医共体改革的政策措施,为构建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建设方向。

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决策部署——2017年正式启动了医共体建设试点;2019年医共体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2022年,将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以次中心为抓手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023年,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医疗卫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之一,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

如今,贵州省已有80个县(市、区)实施医共体建设,其中35个县纳入国家级试点;共建设医共体142个,覆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28个;通过次中心建设,有效助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构建,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国家监测评价反馈,贵州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监测综合评价排名位居全国第10,其中“紧密型”评价排位居全国第5。同时,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多次对我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行报道。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近日,乳腺癌患者冯女士在家门口的医院——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自治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院(县人民医院)肿瘤科进行了最近一次的靶向治疗。

“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常规复查和靶向治疗,真的很方便,解决了我过去每个月都要往返省会城市进行复查和靶向治疗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冯女士说。

冯女士患乳腺癌已有一年半之久,在省会医院实施了保乳术,后又化疗20余次。以往每隔21天,她都要到省会进行一次靶向治疗,长期舟车劳顿对于冯女士来讲,是身体的挑战,更是精神的挑战。

2023年,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开科,致力于精细化、个性化的肿瘤诊疗,解决了很多像冯女士一样有肿瘤诊疗需求的患者在县域内“求医无门”的难题。

今年4月,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成功入选全国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单位。

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查房。

如今,思南县人民医院已建成两个博士工作站——孙得胜博士工作站和马海兰博士工作站。孙得胜博士是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海兰博士是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副主任医师,IVF(体外受精)主管医生。这两个博士工作站的设立,不仅带来了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更让科室发展后劲十足,以特色专科带动医院整体能力提升,为县域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像三都、思南等地一样,贵州省各地医院将特色专科、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优势学科群,不断提升专科诊疗能力,最大限度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同时,贵州省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在县级医院建成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打通院前与院内衔接不畅等堵点,全面提升县域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努力朝着“大病重病在县级医院治疗、常见病在乡镇卫生院就诊、小病在村级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的目标迈进。

农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提升

“最近天气变化大一直下雨,我咳嗽多天,呼吸也不顺畅,腿也肿胀。孩子们把我送到距离家不远的谷硐镇中心卫生院,住了四天了,医生很细心,现在感觉好多了。”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栗木村村民祝大莲今年80岁,前不久在谷硐镇中心卫生院住院四天,整体状况良好,打算出院。

入院时,接诊医生了解到祝大莲年事已高,患慢阻肺和心脏病多年,在诊断和用药上颇为谨慎,并积极通过“科间会诊”方式与医共体总院——麻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进行沟通,听取总院医生的建议。住院4天,祝大莲病情稳定,咳嗽症状缓解,腿部也逐步消肿。

麻江县谷硐镇中心卫生院与总院进行“科间会诊”。

谷硐镇中心卫生院是贵州省2022年首批规划的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单位之一。谷硐镇地处麻江县西部,东连杏山街道,南邻都匀市杨柳街镇,西交坝芒布依族乡,北与景阳布依族乡接壤,县域医疗次中心辐射五个乡镇(街道)达5万余人。今年1至5月,谷硐镇中心卫生院门诊量达3.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3.08%,住院病人1422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1.72%。

清镇市卫城镇中心卫生院也是2022年贵州省规划首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单位之一,周边与多个乡镇接壤,服务辐射7万余人。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卫城镇中心卫生院更新配备了医疗设备,辅助检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作为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卫城分院外科是重点科室,总院派驻医生不断发挥专业优势,带动卫城分院外科技术发展壮大,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自2022年以来,贵州省先后支持建设1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通过强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增强次中心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在原有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上,创新构建了“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并将次中心逐步打造成所在片区医疗救治中心、急诊急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公共卫生示范中心,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促进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缓解了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遵义市习水县配套完善人员编制、薪酬分配、职称评聘、人才引育等政策体系,不断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需的人员编制增加、薪酬分配创新、职称评聘向基层倾斜等政策。这些政策的调整,既落实了国家要求,又刺激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满足县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员编制需求,习水县按照“总额控制、动态调整、统筹使用”的原则和编制与“员额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统筹动态调整人员编制总量,补齐卫生人员编制。为留住基层卫生人员,习水县坚持职称评聘比例向基层倾斜,乡镇卫生院聘用高级职称不受岗位比例限制。坚持职称评聘比例向基层倾斜,将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纳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称评聘,解决了村卫生室人员职称晋升渠道问题,让基层人员留得住、留得下。

习水县坚持“外引内育”相结合,建立了7个“医疗专家驿站”和2个“医学博士工作站”。图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巫桁锞副主任医师在习水县中医医院坐诊。

像习水一样,贵州各地有效探索初符合各地实际做法,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金沙县第二人民医院(沙土镇中心卫生院)在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过程中,设立医学人才引培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截止目前,全院有职工25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6人,占全院职工的80%,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比例为24.27%。

长顺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引育。全面推行院长年薪制,通过县医管委和第三方考核,综合评价考核结果统一兑现年薪。同时,与24家省内外医院建立长期协作机制,引进北京307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80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入库,采取“长期合作、定期坐诊、有偿服务、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麻江县全面落实“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制度,在全省率先探索将村医纳入正式编制管理,到2025年实现行政村卫生室编制村医配备全覆盖。将镇(街)医务人员下派到乡级分院,全面推行乡村医务人员一体化管理。目前,全县招考正式村医54名;镇(街)卫生院向分院下派医务人员135名,乡村医疗人员队伍趋稳,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在县域内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是健康贵州建设的重要基础。贵州已经全面吹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冲锋号”,这势必承载更多民众期许,更是大踏步迈出深化医改的坚定步伐。(健康贵州)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