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的手工月饼什么味道?这位老点心师没忘

9月18日,台风“山竹”刚过,广州的路面还有少许断枝横桠。在天河区“花尾渡”的生产间,58岁的高泰一边给月饼包馅,一边指挥着其他师傅有序地和面、切皮、擀皮、盖戳。这一天,高泰协助“徒弟们”人均做好了360个月饼;这一天,只是他坚持手制月饼36年来的寻常一天。他希望这样“寻常”的手工月饼手艺能一直寻常下去,不要濒临消失,不需怀旧惦记。

高泰协助徒弟们制作手工月饼。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万稳龙 摄

  ■明月照匠心——中秋寻访老手艺人②

  年过半百的广州人大多不会忘记在秀丽的珠江水上悠然而行的“花尾渡”。这种在尾部画着不同花卉图案以作识别的船只,就像浮在水上的优雅天鹅,带着货、载着人,往来珠水,成为老广州的一部分。

  随着珠三角交通越来越便捷,“花尾渡”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消失。不料,在2016年,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又重新“面世”,成为了一个坚持纯手工月饼制作的品牌。

  9月18日,台风“山竹”刚过,广州的路面还有少许断枝横桠。在天河区“花尾渡”的生产间,58岁的高泰一边给月饼包馅,一边指挥着其他师傅有序地和面、切皮、擀皮、盖戳。这一天,高泰协助“徒弟们”人均做好了360个月饼;这一天,只是他坚持手制月饼36年来的寻常一天。他希望这样“寻常”的手工月饼手艺能一直寻常下去,不要濒临消失,不需怀旧惦记。

  历经七年从入行到上手

  58岁的高泰出生于地道“老广”家庭,按照习俗,每逢中秋节各家各户都会摆一桌美食来“拜月”。“那时候物资比较贫乏,一家人可能就在传统饼店里买上一只月饼,配上一些柚子,炒碟石螺,煮几个芋头番薯就美滋滋地过节。”高泰对月饼的喜爱就在从小时候埋下了种子,那种皮薄馅软的香甜,即使是入口即化,也让他迟迟不舍得吞咽。

  对食物的兴趣使高泰从小就喜欢烹饪。“高中毕业的时候,家里人给我介绍了一份在机关饭堂的工作,我马上就过去了。”他回忆说,在那个饭堂浸淫了四年,学到不少烹饪的基本功。

  1982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广东涌动,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也已封顶,逐步面向社会招有一定基础的师傅过去当学徒,准备试业。高泰说,尽管那时已经有一份大多数人羡慕的“机关工作”,但自己始终觉得能到这样的大平台,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我决定离开机关时,别人觉得傻,但家里人却很支持。”

  在广东,“一盅两件”的饮茶文化盛行,因此粤式点心在经营茶市的酒店内也与菜肴分量相当。高泰也由此正式进入了学做粤式点心的门道。

  “最开始学做都是按照师傅的指导,一步一步做,虽然做得慢,但是有师傅一直在旁边监督指导,所以不会有大的差错,只要严格按照步骤,都可以做出来口味基本合格的点心。”高泰说,相比平日的“茶市”点心,一年一度的月饼制作对点心师傅来说更难。高泰头几年做月饼也做得不熟练,只能做一些煮豆沙、煮莲蓉等基础工作。

  一个纯手工月饼的诞生,需要历经挑料、制馅、和面、切皮、擀皮、包馅、盖戳、烘焙八道工序。当中最难的是制馅。“月饼的调馅和配料是个学问,需要不断练习和琢磨,才能掌握口味的精髓。”高泰进一步解释,即在煮好莲蓉或豆沙后加上油和糖,然后在锅里“铲”。这个过程中,加多少油、多少糖、铲的时间多长等等,都决定了饼馅的软硬度。

  从1982年正式入行,到熟练掌握月饼及各种点心的制作,高泰经历了差不多七年时间。

  在上世纪90年代,“点心师”的资格证书很被看重。它不仅是职业技能的体现,也是个人薪资提升的门槛,因而很多点心师傅都一门心思地“考级”,高泰也不例外。从三级点心师、二级点心师……他一路考上去,直到1994年,荣获“特二级点心师”这个当时最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后辈“寻味传统”出山坐镇

  原想一辈子就呆在酒店当师傅的高泰并没有想过自己会“跳”出来,带一帮“孩子”做月饼。

  “奶奶、爸爸是做餐饮的,爷爷是做手工编织的,到了我这一代,出了我这个做点心的。早些年物资还不像现在特别丰富的时候,每年中秋我都会在家做百来个月饼送给亲戚朋友,我做得开心,大家也吃得开心。”高泰说,直到最近十年,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社会的物资越来越丰富,科技越来越发达,一到中秋,机器生产的月饼堆积如山,大家却说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亲友的话触动了高泰。“现在大酒店里的月饼基本是委托工厂定制,市面上的手作月饼也是越来越少,我想出去试下。”

  2016年,高泰曾经的“徒弟”邓师傅创建广州小确杏食品有限公司,推出以传承经典粤式点心为目标的“花尾渡”品牌,坚持出品的每一个点心都有“手艺”印记。公司刚创办时只有3个人,邓师傅是唯一的点心师傅。公司决定主推月饼,打响品牌名声,非应节时则做一些鸡仔饼、蛋黄酥等广东特色小点。

  在经过食品试验、安全送样检测、建生产车间、品牌包装设计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后,2016年秋季,4000个“花尾渡”月饼正式面世,不卖只送。当时很多人觉得好吃,但却普遍感到还是与旧时味道不一样。“毕竟我们小时候也没有接触过传统味道。”邓师傅说。

  为了找到旧时味道,邓师傅他们想到了高泰,希望他能出山坐镇“花尾渡”。2017年11月,高泰再次离开“稳定”的工作,来到一群后辈中,担任顾问和技术指导,指导他们唯一品牌“花尾渡”的制作工艺。

  “这群孩子很有想法,在这个机器生产的时代,他们却坚持纯手工制作,而且要找对味道,这种坚持让我最终决定过来帮他们。”高泰举例,比如说“花尾渡”这个名字,不仅承载着老广州人的记忆,而且船身尾部的花式图案本身就是一种很有味道的文化,现在没有了,很可惜。“但这帮年轻人反而用这个‘旧物事’创立一个新品牌,普通人最多觉得名字很诗意,刁钻一点的可能还会觉得‘做作’,但如果再进一步了解,就会唤起人们对老广州的记忆,甚至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样,这个名字的目的也许就达到了。”

  给伍仁月饼添加新会陈皮

  换衣服、洗手消毒、走进生产间……这是高泰换工作后的每一个日常。走进生产车间后,58岁的他依然会与其他师傅一起忙碌,比如把调配好的馅料紧紧裹在饼皮中,放入模具中成形。在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前后的最繁忙几天里,平均一个师傅一天能做360个月饼。

  来到“花尾渡”的高泰一直保持着高涨的激情:一方面,做手工月饼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意愿;另一方面,他希望在这个传统手工月饼品牌发展的瓶颈期,带一带这个年轻的团队,让他们发展壮大,从而让传统文化发展壮大。

  在“花尾渡”的研发生产中,经验丰富的高泰职责就是设计配料,优化月饼口味,有的时候一两次就能试出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口味,有的时候要尝试十几次,在老板、各位师傅都满意的情况下,将样品送到国家规定的化验室去,看产品是否能够达标,批准了后才可以生产。“达标的标准是各方面的,一方面是看产品是否符合配料表设计的理念,另一方面是看卫生、营养有没有符合国家标准。”他说。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月饼已经渐渐失去了其本来的味道,很多人越来越注重外皮多彩的颜色,或者越来越丰富的馅料,但却忘记了儿时简简单单的月饼味道。”在高泰的“监制”下,“花尾渡”以传统手工月饼制法为基础,做出了很多口味的改良。

  “想做出既保持传统,又跟得上年轻人口味的月饼,需要许多尝试。”高泰一边拿起饼皮,一边介绍,传统月饼皮纯粹是由糖浆和面粉混合制作而成。“花尾渡”月饼的酥皮,是以进口法国牛油、土鸡蛋、进口奶粉和美玫面粉为原料,经过繁复工序制作,对温度、湿度的掌控均有讲究,所以制作起来相对比较麻烦,但是口味独特。“因为我们在酿糖浆时候加入了点滴柠檬汁和菠萝汁,让‘皮’能有清香的口感,既保留了旧味,也不至于‘吃多了会腻’。”

  此外,被喻为“月饼界”最黑暗料理的伍仁月饼也让高泰费了不少心思。传统的伍仁馅内至少有五种食材,这些食材相互之间的比例搭配、味料调和、潮州粉的添加多少,用什么皮来配什么馅,都十分考究和追求精准。

  高泰自豪地说:“今年我在伍仁月饼的馅料中加入了一点正宗的新会陈皮,这样一点点的变化可以带来口味的提升,一方面可以解腻,另一方面,新会陈皮是真正的地道食材,是我们广东的宝贝。在改善口味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广式点心的特色,不能把老广州的传统丢弃掉。”

  距离中秋节不到一周了,今年近四万盒的“花尾渡”订单也快完成了,高泰却还在钻研如何选更精准的料和配方去打造最纯粹的月饼。“无他,可能我怀旧及对美食的热爱而已。”高泰说。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谢苗枫 见习记者 王越莹 实习生 刘颖恩

  策划统筹:陈枫 谢苗枫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